[雪隆] 難民廚房:不一樣的異國料理

馬來西亞並非聯合國難民署(UNHCR)的成員國,因此難民進到我國後,不可以工作,也不能接受正規教育。那他們要如何賺錢養家呢?我們可以如何幫助他們呢?如果說,付錢吃飯就可以幫到他們,你願不願意?

今年6月,當我得知社會企業The Picha Project在齋戒月進行門戶開放活動的時候,就第一時間報名了。那時到羅興亞難民的家裡,與一家人一起開齋,一票陌生人圍桌坐在客廳的地板上,地毯就是我們的餐桌,一邊吃一邊聽難民家庭的故事,聽The Picha Project三位創辦人的故事。


難民整潔、有禮貌,家里幹淨、整潔,每一道食物的味道都在水準之上。從他們的口中也可以了解到,他們無法在自己的國家呆下去,才會選擇離鄉背井,在馬來西亞過著被歧視的日子。


聽廚師兼母親訴說孩子無法進入正規學校接受教育、自己為了三餐違規打工卻只能領低廉的薪金、租屋被徵收比本地人較高的費用、走在路上被執法人員刁難的點點滴滴,心裡不禁同情起這些毫無惡意、只求安定生活的人們。


當我們吃飽喝足,與難民家庭揮手說再見的同時,彷彿也解開了心結——我曾經看過乞討的人們,面前擺著自稱是難民的紙卡,在公共場所行乞。當時的我心裡揪了一下,回家上網才發現身在馬來西亞的難民是不受承認的群體,大人無法工作,小孩無法上學。


有了第一次愉快的經驗,很快就有了第二次,這次我選擇的是一個阿富汗家庭。地板上看似非常普遍的Nasi Briyani、番茄雞、蔬菜咖哩、Kebab,卻被阿富汗式的煮法賦予截然不同的風道。最讓我感到新奇的是阿富汗式水餃Mantu,以及韭菜餅Bolani,配上配酸酸辣辣chutney醬,讓我一試難忘!


這戶家庭較為幸運,孩子有機會在難民學校上學,說得一口流利的英文,廚師兼母親也接受英語課程,因此我們得以順利溝通。這戶家庭因為種種因素被迫離開家鄉,帶著旅遊簽證滯留在馬來西亞,等待遙遙無期的UNHCR面試,不知何方才是他們的將來。原來成功通過面試的難民,只能任由UNHCR決定將他們派遣至哪一個國家,一旦難民拒絕,他們就必須重新排期面試,進入漫長的等待循環。


The Picha Project是與難民合作的餐飲社企,由不同國籍的難民烹煮各國特色佳餚,平時做外賣送餐服務,在特定日子則會進行門戶開放,另有上門自助餐等,讓難民在不違法的情況下養家糊口。門戶開放更能讓我們與難民這兩個平行線相交,使我們有機會接觸難民、了解難民,不再害怕他們在我們社會的存在。


除了羅興亞及阿富汗家庭,The Picha Project旗下還有伊拉克、敘利亞、加沙、緬甸家庭,讓你吃到真正從外國來的異國料理之餘,還可以幫助這些迷茫的難民在馬來西亞過上溫飽的生活。

热门博文